什么是数字科技金融?
数据化风控?场景化植入?更或是数字科技金融的人才?
我也算最早一批投身数字科技金融的人,以上这些我都曾信奉过,只不过随着自己的亲身经历,一件件全部打碎。
数据化风控——从专业人员储备来看,银行,特别是大行,怎可能做不出来?
90%的第一代互联网风险管理人才全部来自我们所谓的传统金融行业;所谓的交易场景,即便现在,线上交易也不过占了交易总体量的20%出头,互联网并不完全代表着场景。
不管是专业能力或是掌握的数据,这些并非壁垒,人才更是伪命题。
不要认为只有互联网公司才掌握数据,互联网的兴起不到30年,而很多银行有着大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历史,连续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金融级准确数据,应用在金融上怎么可能没有弱相关的行为数据有效?
那么,是什么阻碍了传统银行的步伐?只有搞清楚这点,才会明白什么是数字科技金融!
阻碍的根源是——传统银行一成不变的组织结构和规则机制!它决定了同样的甚至更好的人才和资源,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之前银行业经过百年不断完善的组织和规则,保障了它百年辉煌,也逐渐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成了它的掣肘。
这不是故作惊人之语。解读一件事,必须从时间、空间的纬度找到它的元问题,这是所谓的哲学思维。
关于一个组织的组织形态变化,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公司,它们面对的情境都是相通的,只是复杂程度不同而已。我们把时间拉长,拉长到二千多年,抛开当下视野的局限性,去寻找规律,去寻找答案。
从政治制度来说,周的分封制(天子、诸侯、大夫逐级负责制)、秦汉的宰相总揽制(总理制、郡县制)、唐的三省六部制(立法、审核、行政三权分立)、宋的分权制(一岗多官、重文轻武)、元的制衡制(行省制)、明的内阁六部制(君主集权下的委托管理)、清的君主集权制(南书房、军机处、织造、六部满汉堂官),开始都极大促进国家发展,之后都变成国家衰败原因。
从经济制度来看,周的井田制、秦的重农仰商(商鞅变法的核心为军功爵制和重农仰商)、汉的轻徭薄役加盐铁专卖(不熟可看盐铁论和了解桑弘羊这个人)、唐的授田及租庸调制(国家分配土地下的轻徭役政策)、明的一条鞭法(以土地为基础的税制)、清的摊丁入亩(基本废除人头税),也都是开始能解决大问题促进了经济繁荣甚至富国强兵,但最后都成了恶政恶制,成为国家大乱的源头。
从人事制度来说,周的贵族世袭制、汉的察举制(地方官推荐人才)、魏晋的九品中正制(门弟的起源)、隋唐以降的科举制(目前的公务员国考也可认为是科举制度的改良版),同样也是其兴勃勃而后弊端重重。
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轮回,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虎头蛇尾的悲剧呢?
我们以明朝为例子解析。明朝的文官制度已经发展到了极致,而儒家的那套东西经宋朝朱熹以及此后几百年的演进,对士大夫每个行为都有了教条化的标准答案,甚至成了科举考试(国家公务员考试)的标准答案。
制度和思想高度稳定且达到极制的后果是——它缺乏弹性及变化的可能,一切都成了规则,一切都成了制度,你只能按即定路线行走,所有的创新和尝试都成了要绝大勇气的破冰之举,哪怕你身居高位,也在整个体系面前无可奈何。
一旦如此,组织就僵化了,无法跟上时代的变化,也无法因地制宜的作出调整,僵化的组织逐渐会被时代淘汰掉——这就是明朝灭亡逻辑上的真相。
解析完明朝,我们可以类比总结出数字科技金融的两个特征。一是灵活的组织结构,随时根据市场变化来调整战法打法,鼓励创新,并给予实质上的支持,设定容错机制。二是去除纷繁的制度,允许根据实际情况处理事情,制度防范风险但服务于业务。
制度如何优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里不展开。另外一个题眼落到了组织结构上。
那么,组织结构中最难的是什么?我认为是发展与制衡的平衡。
一个大组织,比如国家政府,它的管理者如需进行有效管理,就必须进行分权及授权,而分权及授权的结果就是支属组织的建立,也就有了组织结构。为什么说组织结构中最难的是发展与制衡的平衡。这是读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得到的启示。
我们都知道中国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单位是省,而省是元朝行中书省制度的延续,所谓行中书省,就是中央中书省(类同今国务院)的外派机构。元朝地方行政区的最高行政长官本质是中央机构临时驻地方的特派员,编制属于中央中书省,与其领导的该行政区划下的所有官员属于不同值官体系。他属于京官,他的下属都是地方官。
这本身就是一种授权与制衡,不授权这么大的国家不能都中央直接管,但一旦授权又怕不听号令,所以从值官体系上动了脑筋。
另外更绝妙的一招是,每个省都必须依托他省,否则很难存活。
比如一省的地理咽喉必划入邻省。举个例子,汉中是四川的咽喉,在古代汉中如在四川手中,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外来势力进不去,四川很容易成为一个独立王国。所以汉中不能隶属于四川。
一省的水源上游必在邻省(湖南、江西);经济发达地必一切为几、化整为零(江南省分割为江苏、安徽)……
这些都是防止地方尾大不掉甚至独立的最有效办法。
这套行省划分的具体方案,一直沿用到了今天,今天大部分省的彊域一直从元沿用到明到清到民国到如今。这是组织结构中制衡的一面。至于发展的一面,就是特区或者说试行区,给你配齐政策、人员、钱粮,在一定区域一定时间内不制衡你,让你长大。
特区不是新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其实历朝历代都有,扬州是唐的特区,泉州是宋的特区,明的一条鞭法从南直隶开始,清的摊丁入亩从河南试行。这里不一一举例。
在中国,看一个组织是不是处于高速发展期,就要看这个组织的组织结构有多少特区(给予下属组织完整权力),特区多,说明它在求发展,特区少,说明它在求稳定。
数字科技金融属于新事物,若无特区,不过是纸上谈兵。
那么,什么是数字科技金融——不过是顺应当下市场和客户需求开展业务。
需求是什么,便捷普惠而已。